网站建设行业资讯

Images

放弃一步到位,转型就像收拾脏乱居室!3项具体办法,帮金融业完成数位转型

数字化转型 用户体验

根据欧洲银行联合会(European Banking Federation)的报告,2008年欧盟区尚有23.8万家银行分行,到了2018年只剩下17.4万家。无独有偶,仅在2017年下半年,全美就有超过1700家分行关门,其中不乏金融巨头,譬如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(Bank of America),自2009年来陆续关闭或出售逾1500家分行。

政大数位金融创新实验室执行长谢明华指出,随着云端、人工智慧及内存块链等技术持续成熟,金融业态已有结构性的改变,竞争者不再只有银行业,比如国内首家网络支付,便是电子商务起家的淘宝。

然而,金融毕竟是特许行业,监管严谨。即使有金融监理沙盒(Financial Regulatory Sandbox,低度监理、风险可控的环境)作为实验场所,2021年下半年没有一家公司通过申请。更不用说,「进了沙盒不一定出得来,出来也不代表成功,成功也不见得符合金管会、银行公会的期待。」投入大笔创新预算,最终却宛如丢进水坑。

期望能协助尚未数位转型,或转到一半卡住的金融业者,找到适合自己的亮点,谢明华等学者出版《金融数位转型趋势与成功方程式》,囊括国内外、传统与新创等19家企业,「它不是答案,但有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启发。」

放弃一步到位,转型就像收拾脏乱居室!3项具体办法,帮金融业完成数位转型

从政策找发展的方向,让法规成为助力

观察金融业的创新,一些人常嫌弃步调慢了一点,比如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纸钞,一只手机走遍天下不是很方便吗?然而,这并非单纯技术问题,还受限于法规、流程。比如保险业的「亲晤亲签」,要求保户「亲自」「当场」签名,想要改为在线进行,得打通监理官、工会,还必须整个业界同意。

由于法规是绕不过去的坎,谢明华建议,跟进金管会的发展方向,像是防洗钱、业务员诈欺,因为「防洗钱的技术,也能用在防洗钱之外的领域。」金融业者可以先提出监理技术上的创新,快速通过申请,熟悉这项技术的过程,就当作练兵,一边满足金管会、监理官的需求,一边强化自己的数位能力。等到能力准备周全,再来创造利润,届时法规也可能已经调整完毕。

或者,也可以考虑购并或跟新创合作。举例来说,在线股票交易平台罗宾汉(Robinhood),卖点之一就是没有交易佣金和最低帐户余额限制。然而,交易费用是许多券商的收入来源,传统金融不可能为了创新,一夕之间取消,得不偿失。

从整个金融产业的角度出发,大公司容易取得大众信任,「这对金融服务业是一种优势,但在创新上却是一种包袱,」没办法快速从传统过渡到未来,毕竟既有服务还在赚钱。

相对传统金融,新创是从零开始,更容易想出颠覆式做法,而且发展初期影响力小,不容易受到监理机关过度的关注。罗宾汉也是在爆红之后,才收到美国国家证券清算公司(NSCC)的存款要求。

先用科技帮工作省力,员工才能认可转型

资策会资深产业分析师李震华指出,数位科技一般分为3阶段:数位化、数位优化和数位转型。「数位化」是企业缺乏相关系统或科技,为了提升效率,开始采用;「数位优化」是在既有技术上,改善营运性能或顾客体验,但依旧不算创新;直到「数位转型」,因为技术和经验的完善,才可能引发商业模式的突破。

而大型金融业者多半处于「数位优化」阶段,许多纸本或PDF档案没有数位化、整理,或是珍贵数据掌握在一线业务员手上,不一定愿意和公司分享。「没有数据,或是格式错误,机器没办法读取,所以设备够数位,也派不上用场。」这些都是「脏活」,但想要数位转型,就只能慢慢做,就像是收拾居室,难以一次把杂物全部丢掉,只能一件一件整理,看看哪一个有价值。

短期来说,可以透过金融科技(FinTech,financial technology)加速。FinTech分为2种:一种像是罗宾汉,本身有技术能量,提供新的服务,算是传统金融的直接竞争者;另一种是军火商,比如第三方的数据公司,它们比传统金融更懂数据、科技,比如信息服务业龙头精诚信息,就很善于处理异质平台的数据。金融业者不用自己处理格式不一的数据,向他们买工具,不失一可行方法。

「不要想一步到位,一边整理数据一边思考应用,转型更容易被接受。」根据谢明华的调查,传统金融业里,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,新科技可以帮公司赚到钱,说服内部接受一样是挑战。单纯整理数据,不会赚钱,所以整理到一定程度,就要去找应用。不用非常创新,能用更省力的方式完成现有工作即可,这也是员工体感最高的改变。

以保险业为例,审核一位客户适不适合这项商品,要不要卖给他,其实很耗费成本。但除了少数个案,8成顾客的条件其实相对单纯。换句话说,人工智慧只要能挑出8成客户,员工就少掉了8成工作。

转型是漫长的过程,初期别设太艰难的目标

《金融数位转型趋势与成功方程式》中记叙的19家企业,转型方法都不太一样,「几乎没有一体适用的方法,因为每一家公司的条件都不同。」但谢明华归纳出一套构架(参见下图),包含衡量成本和绩效的「组织营运卓越」、跟客户的生命周期有关「完善顾客体验」,以及最终的「商业模式再造」。

普遍来说,金融业者多半着重前2项,一来是因为2者都是优化既有工作流程,比较容易看出成果,二来是数位转型一开始多半会从「痛点」思考,而金融业是服务业,所以客户和成本最容易发生问题。

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,多半只有国外有较成熟的案例,不然就是出现在新创。以那斯达克(NASDAQ)为例,原本是股票交易所,后来发现只靠交易业务没办法支撑这么大的组织,才开始转型为「顾问软件销售」。2021年9月财报可以看出,NASDAQ营收只有28%来自传统证交所的「市场服务」「公司服务」,其余72%都跟数位转型有关,譬如透过算法提供客户市场决策建议的「信息服务」、提供金融机构解决方案的「市场技术」。

话又说回来,虽然NASDAQ的转型成果令人羡慕,但谢明华不建议一开始就以某种商业模式,作为数位转型的目标,因为说服内部同仁相信很困难,说服主管机关同意又更困难,不论走「试办」或「沙盒」,即使成功,也容易跟现行法规抵触,投资难以回收,比如凯基银行与中华电信联手,希望协助金融小白获得信用贷款,虽然模拟成功,但因为工会不允许,最后只能停办。

大的改变需要时间,很难一步到位。各大金融公司不乏有远见的投资,譬如数位渠道,虽然目前只占保费收入的千分之几,然而事关未来发展,所以不会轻易舍弃。但除此之外,多半是先在前面尝试,累积一些东西,过一阵子创新的机会才慢慢浮现,「真实的金融创新,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。」